close

鏡頭背後的勇者:用生命與勇氣走過的戰地紀實之路

 

這是琳賽‧艾達里歐的真實故事。因為太好看,所以我大約看了3次,還寫了2000多字的書摘。

 

她曾經在一個滿是反美、仇美的兇狠塔利班武裝戰士的屋子裡,站在角落面壁喝茶。她曾經在費盧傑和利比亞被綁架、在巴基斯坦出車禍、在卡林哥山谷遭遇伏擊。

 

格達費之子穆塔辛的民兵曾綁架她數日,用拳頭毆打她的臉,對她恐嚇與精神虐待。

 

她走過巴基斯坦、阿富汗、伊拉克、蘇丹、剛果、伊斯坦堡、利比亞。曾蹲在山谷裡躲藏無所不在的子彈,身穿防彈衣、頭盔,背著水和食物(和文字記者的裝備合計有四十磅重,還背著攝影器材),徒步翻山越嶺跟著士兵走每趟長達六小時的巡邏行程。

 

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、阿富汗卡林哥山谷裡,當卡拉希尼科夫槍或俄製Dushkas重機槍接連不斷的連發齊射成了家常便飯,她從剛開始聽到子彈呼嘯而過會心跳加速,到後來聽到子彈的反應,就好像聽到世界各地都有的黎明雞啼一樣平靜。

 

曾經有一分鐘之差就差點被炸死,也無數次接近死亡,書裡有許多的優秀記者在戰地裡失去生命,看她敘述每一趟危險、掙扎、痛苦和悲傷。

 

一個女姓戰地攝影師的故事,紀錄每一塊烽火大地,看見存在世界的天堂與地獄,非常精彩!我覺得每一位記者都應該看,去思考記者的使命,明白有那麼一些人,是用生命在挖掘新聞、傳遞真相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這裡有沒有人是記者?」

我需要一個藉口,好讓我能逃離艾瑞克以及他要打的那通電話。

「這裡有沒有人是記者?」那個司機再問了一遍,「我的汽車後車箱裡有一個記者的屍體,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。」 p. 153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在戰區,這種事經常發生在記者和攝影師之間,我們每天都在討論:誰需要什麼?誰要走?誰又要留?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和照片完成一篇報導?我們總是想看到更多駁火的場面,想取得最新、最即時的資訊,直到我們哪天不小心受傷了、被捕了、陣亡了才肯罷休。p. 23

 

我把臉埋進土裡,一名士兵抓起我的手反剪在背後,並用腳踢開我的雙腿,害我吃了一嘴土,所有士兵都對著我們、對彼此大吼大叫,他們用槍指著我們的腦袋,直到我們四個乖乖就範,等著行刑的一刻。......我偷偷把頭抬起來,看向指著我的槍管,還有那些士兵的眼睛。p31.34.

 

即使成為戰地記者已經十年,我還是很難回答這些問題。可以肯定的是,沒有人是天生幹這一行的,我們只是誤打誤撞碰上了,然後就情不自禁地愛上了。我們窺見這不平凡職業的精彩和奧妙,想要一輩子做下去,不管它有多累、多辛苦、或多危險。它是我們謀生的方式,不過對我們來說,它比較像是一種責任或使命。它帶給我們快樂,因為它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。我們有幸見證歷史,發揮對政治的影響力。但相對地,我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。每當有記者在兩軍交火時被殺,或是誤踩地雷失去了腿,或是被綁架讓家人、朋友擔心受怕時,我就會問自己: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? p35.

 

攝影改變我看世界的方式,它教我不要只看到自己,應該放眼世界。p40

 

記者在聊到他們的職業時,或許都很誇張。我們有些是人來瘋;有些是逃避者;有些毀了自己私底下的人生,傷害了最愛他們的人。這份工作可以摧毁一個人。......毫無疑問地,是這些東西支持我們走下去,使我們聚在一起:一種特權,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;一股信念,照片必須撼動人心;一份激情,我們正在創造藝術,幫世界建構知識的資料庫。 p40.

 

攝影的意義不是捕捉美麗畫面那麼簡單,那是兩碼子事。攝影是陳述故事的一種手段,它結合了旅行、異國文化、好奇心以及攝影技術。它就是新聞攝影。 p55

 

我想要透過照片訴說人類的故事,賦予他們應有的尊嚴,就像薩爾加多所做的:激起人們對相中人物的悲憫之心,就像我這一刻感受到的那樣。 p55

 

一切的種種,讓印度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天然的所在,最美麗的圖畫。街道上熙來攘往,帶點混亂,幾乎所有人生百態都攤在你的眼前。印度懸殊的貧富差距讓窮人和富人間沒有藩籬,奇妙地相互並存。在印度,幾乎沒有什麼對象或景色是不能拍攝的,這個國家是攝影師最好的研究室。早晨和黃昏的光線讓彩虹絢麗耀眼,色彩飽和。我尾隨身穿紫紅、明黃、湛藍等鮮豔顏色的婦女,看著她們消失在灰濛濛的人群中。 p72

 

2000年的四月中旬左右,艾迪從阿富汗採訪回來。他帶了十五張阿富汗地毯回家,還有一些建議:「你應該去阿富汗拍攝那些在塔利班政權下生活的婦女。」......p75

 

艾迪的叮嚀在耳邊響起:「不要直視任何阿富汗男子。不要露出你的頭部、臉龐和身體。在任何情況下,都不要笑或是開玩笑。...... p78

 

她們說的一切都令我驚訝不已。我一直幼稚地以為女人在阿富汗承受的種種壓制(不准工作和受教育)之中,穿布卡會是她們抱怨的第一名,然而對她們來說,布卡不過是表面的屏障、身體的遮蔽,並不是心靈上的。p. 98

 

很少有攝影師像我一樣,曾經在塔利班政權下的阿富汗工作過。我沒有想到自己可能會到戰場上去,.......這是我第一次在人生和職涯中做抉擇,我隱約了解,或者說是希望,真正的愛情應該要成就我的工作,而不是讓我放棄工作。 p. 108

 

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變成他需要的那種女人,而我害怕這個事實適用在每一個男人身上。我的工作永遠得擺在其他人事物之前,因為這種工作的性質就是如此:發生新聞事件時,我就得趕去,而且我就是想去。我曉得假如有新聞報導需要,而我卻沒趕到那裡,就會有另一位攝影師趕到哪裡。p.132

 

不到最後一分鐘絕不離開,毫不猶豫地跳上飛機,對於戰爭、饑荒、人權危機的披露報導深富使命感,這就是我的工作。p133

 

我的確是受到了驚嚇震撼,但卻不會對工作卻步,我知道它已經成了我一生的使命,我願意接受恐懼成為我所選擇的道路的必然附屬品。 p. 203

 

我穿著防彈衣,左手捧著頭盔,簽下了自己的第一份遺囑。 p. 203

 

伊麗莎白之所以能夠成為如此了不起的記者,她的無畏,她對整件事件的投入,還有她清醒時刻每分每秒都在動筆記錄的無窮精力,都是其中因素。 p. 286

 

曾經如此接近死亡的邊界,把自己逼至體能和精神的極限,這些體驗讓我對日常生活的美好心存感恩。在十幾歲的時候,我和自己約定,每天都要逼自己去做一件不想做的事,我相信這麼做,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,這樣的人生觀也延續到工作上;只有努力工作,測試自己的極限,鍛鍊耐操的體魄,我才能享受人生。 p. 287

 

這幾年來,我一直用一句話鞭策著自己:「文如其人,你的報導是什麼樣子,你就是什麼樣子。」p. 382

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
    Hannah's閱讀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